曹保印
针对南京警方@平安南京 公布的李某涉航班延误保险诈骗案,我观察了几天,全网发问了几天,埃塔了南京警方几天,在媒体记者微信群里询问了几天,终于忍不住要说问:对声称自己被李某诈骗航班延误保险一案,尽管掀起了全国网民、记者、律师、法学专家等的巨大争议,涉事保险公司敢报案却不敢公开露面,它究竟是谁,在害怕什么?既然正义在握,却为什么不敢直面舆论?
如果南京检方最终认定李某涉巨额诈骗刑罪,南京法院最终也做出如此判定,这家保险公司想躲也躲不了,因为此案并不涉及“公民个人隐私”,而必须依法公开裁判文书!届时,究竟是哪家保险公司掀起了这场全国性的巨大争议,引发了全国网民对保险行业整体公信力的巨大怀疑,自然会水落石出。用老百姓常说的话,这家保险公司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可以合理推测,这家保险公司从现在开始已经陷入了巨大的信誉危机,被全国网民集体抵制的可能性极大。至少,从今以后我本人不会再购买这家保险公司的任何产品。

关于该案的新闻是:2020年4月27日,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鼓楼派出所接到某保险公司负责人陈先生的报警,称公司在机票延误险赔付时,发现以李某为首的多人使用不同护照号身份证号,多次进行理赔。陈先生怀疑公司可能遭遇了保险诈骗。
鼓楼警方通过侦查发现,李某等20余人自2015年至2019年,在各大保险公司频繁申请航空延误险,这些账户的赔款最终都转到了李某的账户,警方推断李某有重大作案嫌疑。民警于4月29日赶赴山东将李某抓获,成功侦破该起航班延误保险诈骗案。
经初步统计,从2015年至今李某共实施诈骗近900次,获得理赔金近300万元。随后,在舆论之下,南京警方又披露了更多细节:李某并不仅仅通过猜对延误航班获得理赔,而是存在多次伪造航班延误证明等材料,虚构航班延误事实,骗取巨额保险金等情况。

这位“某保险公司负责人陈先生”究竟属于哪家保险公司?既然“李某在各大保险公司频繁申请航空延误险”,为什么其他保险公司不报警,而只有这家保险公司报警?既然“某保险公司负责人陈先生”觉得这是正义之举,为什么在全国舆论汹汹的背景下,他不站出来——无论主动还是被动接受采访,表达观点?更有意思的是,在全国性的观点争论中,网民在吵,记者在吵,法学专家在吵,只有各大保险公司集体保持了沉默,它们又在害怕什么?
针对此案的舆论发酵后,有的商业保险平台已经做出相关规定的修改。例如,去哪儿平台的条款已规定,投保人在预订航班或投保时就已经知道或合理推断可能发生延误,保险人不承担赔付责任。去哪儿网、携程规定,未实际乘机,即便航班延误也不能获得赔付。
较真儿地说,这些规定都属于另一种欺诈也可以骂一句“扯蛋”:“投保人在预订航班或投保时就已经知道或合理推断可能发生延误,保险人不承担赔付责任”;“未实际乘机,即便航班延误也不能获得赔付”。这算什么逻辑?照这么说,保险公司所有的不赔付行为都可以归因于“投保人在预订航班或投保时就已经知道或合理推断可能发生延误”,哪怕航班长时间延误到乘机人换了飞机或干脆放弃出行,保险公司就都可以不承担赔付责任。

照这样的逻辑,投保人永远也别想从保险公司拿走一分钱赔偿!所谓延误时间越长,投保人得到的收益越多的规则,简直就是公然的逗你玩儿。如此以来,保险公司所宣传的投保人投航班延误险的所有利益就全部是公然的欺诈!相比李某获得的300万元,保险公司收取的“欺诈性”保费可能会超过3亿元甚至30亿元,对这种公然的大规模、大面积欺诈,为什么警方不积极打击呢?
还有的保险公司迅速规定,必须是本人购票才有资格获得赔付。这似乎“合理”,但稍一思考:不对啊!日常生活中,亲戚朋友代为购票,公司行政人员代为购票,客户代为购票的情况十分常见,我自己的机票基本上没自己购买过,要么是邀请的客户代为购票,要么是公司行政人员代为购票,照保险公司这样的赔付逻辑,无论我买了多少次航空延误险,都不可能获得一分钱赔付!因为买票的不是我本人!只有我给保险公司掏钱的份儿,没有保险公司赔付我的份儿。而且,每次出行,我还真就每次都购买航班延误险,有时还额外再多购买一份人身意外险。这不是说自己有多贪,而是万一出了什么事儿,买保险就是对家庭的一种负责。保险公司的日常宣传中,不也正是这样说的吗?保险公司这样的做法无疑是欺诈,也无怪乎网友将保险公司比喻成“貔貅”:只进不出。

“某保险公司负责人陈先生”正在为自己所属的保险公司带来巨大的信誉危机,不知道该保险公司是会奖励他呢,还是会处罚他。作为危机处理专家,我其实更想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如果该保险公司在发现李某利用公司规则漏洞获利300万元后(实际上没这么多,因为案涉多家保险公司),不是向当地警方报案李某涉诈骗刑罪,让警方抓走李某坐牢;而是建议所在保险公司自觉自认“规则性倒霉”,大力度公开赔付李某,邀请媒体公开报道此“玩得起”的赔付做法,甚至邀请李某担任“赔付规则首席监督官”,保险公司所收获的又将会是什么?
可以预想,这样的新闻报道同样会掀起全国性的舆论争议,但全国网民、记者、律师、法学专家等恐怕更多的是向该保险公司竖大拇哥!如此以来,保险公司的品牌形象、公众信誉将提升多少,未来的收益又将会增加多少?很可惜,这家保险公司深深钻进了自私自利的钱眼,看到的只有怎么样想方设法掏投保人口袋里的钱,怎么样想方设法不赔付投保人本该得的钱,于是自然会做出这种敢报警不敢露面、生怕一公开露面就会被公开抵制的蠢事来,以至于酿出了巨大的自杀式危机,给整个保险行业抹了一层厚厚的黑!这样发展下去,还有多少人会再相信保险公司,会再愿意投保?所谓一块臭肉坏了满锅粥,“某保险公司负责人陈先生”所报警的这个案子,或许正是这样一块坏了整个保险行业信誉的臭肉。
作者曹保印系著名品牌传播与危机处理专家,著有《全球化生存》等60余部作品。





